休學繞了世界半圈,回到現實。
- Claire Yunjei TSAI
- Sep 9, 2019
- 3 min read

用匈牙利做為我休學半年,走訪了中南半島、中國、印度、歐洲的句點,是再適合不過。
繞了世界一圈的道路是我用盡生命鋪建而成的,從初想、規劃、實踐,全部都自己來。
這七個月彷彿另一個交換人生,有一種五年濃縮在這幾個月的成長之中。
對自我以及人生都有更深的體悟以及認識。
不管是休學、辭職、轉業,生命中的所有決定都只能自己為自己負責。
正因為都是自己的選擇,所以任何結果也都會甘願承受。
專心的將一年半的學業完成,是我對自己的承諾。
回到學校,身體與心理狀態都需要再度的調整。
不管是身份的轉化或是磁場的改變,第一步就是認知自己的身份,身在何處。
從在外的旅人、上班族再度變回學生,說話方式、作息、都要因應當地符合表現。
我一直以為二十幾歲是要瘋狂增加經驗,不斷加法的年紀。
殊不知在經歷歐洲論壇過後,看過來自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青年人,不管是
在歐洲議會工作,或是在聯合國旗下組織做事的,各個來頭顯赫的大人物們。
我一直以為想要的人生或是目標,是按照自己的夢想藍圖前進,
原來都還是被集體意識綁架“成功的定義”,有了體面的工作、不斐的收入、令人欣羨的社交圈
我終於明白,整個人生都是一個減法。
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沒關係,但一定要牢記自己不要什麼。
我們不停趕路、從不停歇,一路上看到其他人的成功,又不斷地與自己比較
把自己變得更加渺小、焦慮、不快樂,一路地跑啊跑
卻很少停下腳步認真問問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?
別人的路只是參考,每一個生命都不同,頭腦太過強大,連自己都可以瞞騙過。
世界太大,噪音太多,要學會捂上耳朵,不去聽那些熙熙攘攘的噪音,而是聽聽妳的-聲音。
途中,我也曾委屈、哭泣,跪地仰天問自己,為何總要那麼殘酷把自己用力往外丟?
為何總要那麼辛苦不斷出走?有時候真的一個人,好累好累好累。
看了很多書、文章,標題都是出走,是為了尋找更好的自己。
有時候看到都覺得太過灑狗血的勵志,是否有時候我們只是沒有目的一心想離開而已?
而對於我來說,是內心一股驅動力,無法控制的力量不斷地推動著向前。
即使想停,也停不下來。這是我必須承擔的孤獨與矛盾。
在家鄉時嚮往著更大更遙遠的天空,而在異地生病疲倦委屈時,又質疑甚至恨著自己的野心。
這半年我已將自己推到極致,志工、實習,一切都是為了讓自己變成有經歷的人,
變成更好的人,變成一個看似有價值的人,最終自己承受不住一切壓力,終於倒下,
幾次重病到完全無法下床,快要一週都沒有吃東西,一次就掉三公斤。
是我不允許自己不優秀,不給自己空間喘息,而我不想這樣活著,這樣逼迫自己直到窒息。
可不可以不傑出,可不可以其實只要快樂就好?
從高中沒有畢業我就開始各種打工,沒有閒置停下來過,但這一次,
我覺得給自己生命一個喘息機會,因為再下去,覺得自己命都要沒了,
當你全身無力,連拿起手機都會心臟喘息不過,人又在國外時,
你真的會把整個人生都思考過,想想什麼最重要。
做什麼你的心會跳動並忘卻時間?
六年前,我踏上了人生最重要的一趟旅程 ,前往匈牙利當交換學生一年,從此生命全改變。 六年後,得到龍應台基金會獎學金資助去到奧地利參加歐洲論壇。
當年接觸歐洲,他的文化、價值、語言、風俗、民情,奠定了我的思考思維,
打開了我對世界的好奇心以及視野。
而如今我已發展成獨立成熟思考的個體,不再只是用崇拜的角度看著它。
帶著這幾年下來的淬煉回訪,看著自己的蛻變軌跡,
感謝自己走了那麼遠,更感謝在背後支持著我的母親。
六年後,我變了,也沒有變。 衝勁依舊、毅力不變,但也越發穩重、處事更圓融,更懂得設身處地著想,
看事情不再只是單一二元論,也不會只跟著主流媒體風向就同意,
心更寬廣,在不能認同時,至少做到理解。
最愛的轟奶奶已經九十一歲,每一年都帶著忐忑感恩的心回來,一方面感激她健康活著,又很怕隔年她就不在了。每次看到我都親愛的親愛的的叫著,語言從來都不是隔閡,愛的流動無須言語。一直都是很幸運的人,看著各個轟家們身體健康,就感到十分感激,能在世界的另一個角落,把一個地方叫做家,是多麼幸福的事情。

Kommentare